本文通过1930年代名媛、1980年代文艺女青年和当代职场精英三个典型形象,勾勒上海女性百年来的形象变迁

上海夜网论坛
第一幕 百乐门的珍珠光泽(1930年代)
在锦江饭店的化妆间里,影星周璇正用凤仙花汁染指甲。她的梳妆台上,法国香水瓶旁边放着苏州评弹的唱本。"上海女人啊,"她对镜整理旗袍立领,"要能穿着高跟鞋跳华尔兹,也要会泡一壶碧螺春。"她常去的理发店保留着当年的价目表:电烫头发收费是大洋五元,而盘一个传统发髻只要八角。在1937年的老照片里,她左手拿着好莱坞电影杂志,右手却执着一柄苏州绣坊的团扇。
第二幕 福州路的油墨香(1980年代)
清晨的上海古籍书店,编辑沈小岑正在校对张爱玲文集的重印本。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收藏着不同年代的稿纸:从文革时期的黄草纸到进口的道林纸。"我们那会儿,"她推了推眼镜,"抄写禁书要准备三份复写纸。"在出版社的阁楼上,尘封的校样记录显示,当年最受欢迎的女编辑要同时掌握简体字、繁体字和俄语校对。她的蓝色自行车后座上,总是绑着从印刷厂带回的校样,车铃铛是用抗战时期的子弹壳改装的。
第三幕 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当代)
环球金融中心65层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微正在准备跨国并购案的资料。她的智能公文包里装着三台设备:Surface平板、华为折叠屏手机和Kindle阅读器。"上周开庭,"她展示电子卷宗,"我用全息投影还原了外滩老建筑的原貌。"她的团队里有哈佛JD也有B站Up主,会议室的智能白板上,法律条文与《繁花》剧照交替闪现。下班后,她会去武康路的瑜伽工作室,那里保留着她祖母年轻时用过的红木更衣柜。
爱上海最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