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深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63位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当地居民,揭秘中国首个跨省级生态一体化试验区的创新突破与现实挑战。

(本报首席环境记者 陈墨)清晨的元荡湖上,上海青浦的保洁船与江苏吴江的监测艇正在联合巡查;岸边的生态观测站里,来自三地的科研人员共同记录着中华鲟的洄游数据;而刚刚通车的沪苏湖高铁上,跨省上班族们透过车窗欣赏着连片的水乡湿地......这些画面构成了长三角"水乡客厅"的日常图景。
■ 示范区2025年核心数据
• 跨界水体治理:23个重点湖泊水质全部达Ⅲ类
• 生态岸线贯通:累计建成128公里
• 绿色产业占比:提升至63.2%
• 碳汇能力增长:较2020年提升42%
爱上海419论坛 ■ 四大制度突破
1. 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三地官员共管一条河
2. 环境标准"一把尺":统一300项监测指标
3. 项目审批"一图通":跨省域空间规划协同
4. 生态补偿"一本账":建立横向补偿机制
■ 典型案例
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 元荡湖生态修复:拆除省界围网1.2万米
✓ 华为研发中心:用地指标跨省调剂创新
✓ 西岑科创小镇:三地共建的"智慧水乡"
■ 深层挑战
• 地方财政事权划分难题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爱上海419论坛 • 长效机制的法律保障需求
■ 专家观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陆铭指出:"示范区正在进行的不仅是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更是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型的制度改革。这种'制度型开放'比政策优惠更具可持续性。"
(本文数据来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年度评估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