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跟踪调研衡复风貌区、虹口提篮桥等6个历史街区,采访18位居民、12位规划专家,揭示上海在保护城市肌理与改善民生间的创新实践。

【城市观察组】在陕西北路600弄的"共生院"里,90岁的老裁缝张阿婆和95后插画师小林共享着一个经过改造的石库门天井。"抽水马桶装好了,雕花门楣也保留着",张阿婆抚摸着新安装的智能门锁说,"这才是阿拉上海人的精致生活"。
■ 2025上海城市更新数据
√ 完成旧改:32.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2万户)
√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78%
上海龙凤419社区 √ 社区参与式设计项目:146个
√ 新增公共空间:58万平方米
■ 三大创新模式
上海贵人论坛 1. "衡复范式":梧桐区"修旧如旧"的毛细血管更新
2. "张园方案":南京西路商圈历史建筑功能再造
3. "杨浦实践":工业遗产转型科创空间
爱上海419 ■ 市民生活变迁录
→ 虹口"虹舞台":菜场变身为社区艺术中心
→ 黄浦"外滩源":老教堂里的复合书店
→ 静安"800秀":纺织厂房的文创新生
(本文部分数据引自《2025上海城市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