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聚焦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嘉兴嘉善三地交界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秘跨省域协同治理的创新机制,记录水环境联治、轨道交通互通、产业链重构的突破性进展。


【本报记者 陈静 长三角报道】在太浦河畔的元荡湖边,一组特殊的界碑静静矗立——正面刻着"上海青浦",背面则是"江苏吴江"。这个曾经因行政区划分割导致治理盲区的水域,如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鲜活样本。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示范区内的跨域协作项目已达217个,较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初期增长近8倍。

水系治理的破界之战(小标题)
"现在手机APP能实时查看上下游10个监测站的水质数据。"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张明向记者展示长三角水环境协同管理平台。三地联合实施的"太浦河共保联治工程"已清除沿岸污染源137处,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在嘉兴陶庄镇,曾经的废旧钢铁市场转型为水生态修复基地,上海交大的科研团队正与当地合作培育沉水植物。
爱上海同城419
轨道上的长三角(小标题)
虹桥火车站内,准备乘坐示范区6号线的乘客排成长龙。这条连接上海、苏州、嘉兴的市域铁路,使三地通勤时间压缩至40分钟。苏州市民王女士每周乘该线路到青浦上班:"月票价格比开车省三分之二。"更令人期待的是,在建的沪苏嘉城际铁路将实现与上海地铁17号线的无缝换乘。
上海娱乐
产业链的重新拼图(小标题)
在示范区"科创绿洲"产业园,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的工程师正与吴江光电企业联合攻关新一代通信材料。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伟透露:"上海张江的药企把生产基地放在我们这里,研发仍留在浦东。"这种"上海大脑+周边制造"的模式已促成46个产业链合作项目。
上海龙凤419
制度创新的深水区(小标题)
示范区执委会推出的"标准互认"清单涵盖环保、建筑等32个领域。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张学良指出:"跨省域GDP核算、税收分成等突破性政策,正在破解地方保护主义。"但采访中也发现,医保结算差异、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需攻坚。

(本文历时两周实地调研,采访政府官员14人、企业代表23人、居民39人,引用数据截至2025年6月)